从小暑开始就进入伏天了,
由于天气炎热,
人们的食欲减退,
饮食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,
因为清淡易于消化,
芳香刺激食欲,
进补要能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,
这与情志调节一样,
才能与“夏长”之气相适当。
“热在三伏”,
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。
“伏”即伏藏的意思,
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。
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
上蒸下煮”的说法,
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,
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。
小暑“食趣”
吃炒面
旧时有“六月六,吃炒面”的习俗。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。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,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。这种吃法汉代已有,唐宋时更为普遍,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,然后再磨面食之。炒面可解烦热,止泄。
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,在小暑大暑的那日用荷叶、土茯苓、扁豆、苡米、泽泻、木棉花、灯芯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,或甜或咸,以应节解暑。
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,Vc、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,具有清热、养血、除烦等功效,适合夏天食用。鲜藕以小火煨烂,切片后加适量蜂蜜,可随意食用,有安神入睡之功效,可治血虚失眠。
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,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,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、哮喘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,而黄鳝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等作用。
民谚有: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。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,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。
据说“吃新”乃“吃辛”,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。旧时,民间有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之说。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,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尝新酒等。
说了这么多,
那么现在和贝小煮一起,
来做一道小暑养生餐吧~
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
黄鳝的做法多样,
柔嫩微弹的肉质特别适口,
配以独特的调味,每一块鳝鱼肉都浸足美味。
小暑已至,食鳝养身,
做好的鳝鱼喷香扑鼻,
足够诱惑夏季渐退的食欲。
响油鳝糊
食材
— —
鳝丝 300g / 香葱 20g / 姜 10g
蒜 5瓣 / 白胡椒粉 10g / 盐 2g
蚝油 5ml / 料酒 15ml / 老抽 15ml
白砂糖 30g / 油 50ml / 香油 10ml / 生粉 10g
步骤
— —
01
香葱、老姜、蒜分别切成末备用。鳝丝改刀,切成10cm左右的长丝。炒锅中放入1汤匙油,大火加热至4成,放入葱姜蒜末煸炒片刻,马上放入鳝丝煸炒至散发香味。锅中烹入绍兴黄酒、老抽、蚝油搅拌均匀,加入白砂糖、1/2分量的白胡椒粉、盐翻炒均匀。
02
生粉放入碗中,加入1汤匙冷水搅拌均匀,淋入锅中搅拌均匀,使所有鳝丝都均匀地裹上一层酱汁。将鳝丝淋上少许芝麻香油后盛入盘中,在中间用勺压出一个小窝,将剩余部分的香葱末、蒜末放入窝中,并将剩余的白胡椒粉撒在表面。
03
另起炒锅,加热剩余部分的油,加入芝麻香油,大火烧至9成热,将油一部分淋在装有葱末和蒜末的小窝中,一部分淋在其余鳝丝上。
鳝鱼蛋白质含量较高,
铁的含量比鲤鱼、黄鱼高一倍以上,
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。
鳝鱼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,
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,
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。
马上就要入伏啦
让我们一起来养生吧~
难易程度:适中
分享人数:因个人情况而定
120大卡 / 100g
每个人每天消耗的热量不同
如果不想运动,还是建议少吃哦~
和贝小煮聊一聊
“ 你的夏季养生妙招?”
版权 | 贝太厨房
转载请私信后台
点击下方蓝色字可直接查看
近期食谱:
外婆家红烧肉 / 巧克力慕斯 / 青梅酒 / 奶盖爆浆蛋糕 / 酿苦瓜 / 酸辣汤 / 幸运小甜饼 / 烧仙草 / 莲藕棒骨汤 / 多春鱼 / 卡通工艺馍
视频:
口蘑西蓝花 / 香酥掌中宝 / 衡东拆骨肉 / 盒子蛋糕 / 蜂蜜柚子茶 / 阿根廷牛排烤芝士 / 水果班戟 / 蒜香意面 / 厚松饼
贝太厨房粉丝QQ群:471995752